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文章

寻资源·融生活·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4/4/12 8:40:23 作者: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911次

寻资源·融生活·共成长

——记江宁区吴思英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报道

春天就是一本彩色的书,是一本鲜活的大自然的教材,为深入优化课程游戏化建设,引领乡村教师进一步加强利用资源融合课程的的开发和利用,建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2024年4月10日,江宁区吴思英名师工作日跟随着春风的脚步来到了铜山幼儿园,开展了“关注生活,巧用资源”主题的送教下乡活动。

聚焦现场,观摩课程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回归儿童立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带领幼儿走向科学探索之路。江宁区示范园胥洋老师利用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纸杯、纸筒和乒乓球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秘密》,通过探索物体滚动的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理解滚动与滑动的区别,提升幼儿在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鸡和小鸭是小朋友生活中最喜爱与熟知的好朋友,江宁区东山鼓山路幼儿园老师王鹂跟着着幼儿的脚步,通过小班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通过听、看、摸的对比方式,引导幼儿与小动物零距离接触与观察,深入了解小鸡与小鸭的外形特征,体验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pt2024_04_11_16_06_03

故事分享,共同成长

生活中处处是课程,处处是可利用的资源。从资源到形成课程,每一位教师在生活中走进幼儿,立足于儿童的想法,师幼共同与生活中的资源续写了一个个有趣的课程故事。江宁区示范幼儿园鲁涵老师的课程故事《享“木”之趣,体味匠心》,运用STEM项目管理的方式,与幼儿一起认识鸟窝、设计鸟窝、制作鸟窝,通过幼儿在亲身操作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和幼儿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生命的重要性。江宁区铜山幼儿园万明慧老师的课程故事《麦麦青禾,芽芽糖趣》,充分利用乡村幼儿园的资源的在地化,选取了幼儿最熟悉的农作物——麦苗,追随着幼儿的脚步,从认识麦子、种植麦子、制作麦芽糖,幼儿在直接感知与亲身操作的深度学习中,加深了对小麦的认识,建构了自己的科学认知经验,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pt2024_04_11_16_09_25

指导点评,交流经验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宁示范幼儿园吴思英园长分析乡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本地的乡村资源到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立足于幼儿本身,支持幼儿的在生活中的百种表达,与生活中的资源进行一场切磋与交流,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丁琪副校长通过自身的一线经验,传授如何利用幼儿园的课程资源。资源课程的开发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拓展,是通过“资源-活动-经验”的路径,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将乡村材料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形成园本或班本的主题课程。

最后,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尹坚勤带来的讲座《关注发展特性,呵护童年成长》,在讲座中提出:课程故事的灵魂是儿童,研究好“乡村儿童”是讲好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前提,尹坚勤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乡村幼儿的形象特质和新乡村幼儿的七个形象刻画,并根据儿童的学习方式的意义行动、深层表达和思维品质写好课程故事。

pt2024_04_11_16_55_15

此次送教下乡活动,是思维与观点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在共商、共享、共建的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利用与挖掘乡村资源,以在地化资源为支架,以幼儿为切口,共同探索出本土幼儿园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是鲜活的教材。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幼儿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铜山横峰街124号 电话:(025)86196984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